其他
陈丹青:中国家长要克服“家长欲”
陈丹青,男,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,1953年生于上海,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。美籍华人,油画家、艺术家、作家、文艺评论家。
1970年—1978年辗转赣南、苏北农村插队落户,其间自习绘画。1980年以《西藏组画》轰动中外艺术界,成为颠覆教化模式,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,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。绘画之余,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。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,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;睿智而率真的气质,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。
本文原载《青年博览》2016年第23期。
▍中国家长要克服“家长欲”
要让孩子有独立思想,首先家长要克服自己的“家长欲”。现在的孩子被要求做什么,被安排做什么,这是很可怕的情况,他们长大了会恨家长,他们的童年不是自己的。
其次,中国家长有一个需要克服的趋势,那就是太把一个孩子当孩子。他是他自己,有他的才能和爱好,只是你一时看不出来。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,问孩子应该怎么学画。其实问题不在这里,而在于他是否了解他的孩子,在于他是否冷眼观察孩子——孩子喜欢什么,讨厌什么?这时教育就开始了。家长最要紧的是冷眼看,然后带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地方。
▍对低年龄的孩子说概念,非常有害
13岁以前的孩子,不要跟他们解释什么是“美”,什么是“古代”和“现代”这类概念,如果带他到博物馆去,就不要对他解说,他听不懂,并且会厌烦。就是让他看,如果他实在不想看,就带他出去,他想吃就吃、想玩就玩,不要太早灌输这么多词汇给孩子。
有的孩子半大不小就能说会道,可说的全是大人教他的词,一点也不像孩子。我在美国、欧洲、日本看到的孩子都像孩子,他们不太会说话,说的也都是很简单的词,没有多余的话,也没有废话,更没有空话。可是中国的孩子,尤其是春节联欢会上的孩子,或者一些比较优秀的被选出来的孩子,满口空话、假话,这说明我们的概念教育开始得太早。
孩子10岁至15岁的时候,家长要特别观察,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,对什么有极大兴趣。如果这个时候,他正好喜欢画画,喜欢音乐,喜欢写作,或者喜欢科学实验,家长就要带他到好的环境耳濡目染,并且周围有同样喜好的孩子,这点对孩子非常重要。
至于所谓的概念性东西,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后孩子才会开始对这些感兴趣,才有理解力和判断力。
▍身教大于言传
我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总是看到两种情况:
一种是大人抱着婴儿在逛博物馆,其实婴儿在睡觉,但我觉得这个教育非常好。带孩子到很嘈杂的饭店或商场去睡觉和在博物馆睡觉,感觉是不一样的。
第二,国外中小学生会全班去博物馆,不是浏览,而是有专业的老师在那上课,学生很自由地提问。但在国内,我经常看很多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、美术馆,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欢,但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,就带孩子去,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。对小孩而言,身教大于言传,如果父母真的很爱这件事情,小朋友得到的讯息是这件事情很有意思。很多时候是父母让孩子弹钢琴,自己根本不听音乐。
▍不要小看孩子的潜力
不要太控制小孩看什么书或者不看什么书。他当然会乱看,拿到手的或拿不到手的都会看,或者有些孩子完全没兴趣看,有些则沉迷在里面,大人不需要太在乎这件事情。学龄前的孩子看的东西,到了学龄后会自动消失,就像出麻疹一样,忽然就不爱看了,转而看更高级的东西。
我记得我13岁以前喜欢画画,同时还喜欢唱歌跳舞,还去拍过电影,还打架,还捉虫子,上树闯祸。可是13岁以后忽然对别的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了,于是绝大部分时间就只用来画画。到了18岁又是一个飞跃,以前的很多习惯忽然停顿,转入更高的智力需求。
有些事情大人不要太担心,也不要太关心,由他去,到一定的时候会消失的。有一种习惯在你看来不是很好,你要去掰它,一切都起于“掰”,有时候就会掰坏了。当然也不能纵容孩子,不能过头,有些事情会自动消失,也会自动生长。
▍对孩子喜欢做的事少啰嗦
国外幼儿园老师如果觉得小朋友画的一幅画不是很好,他会说that’s interesting,“有意思”。
尽量不要对小孩说出价值判断的词,大人说好或不好,对或不对,都是在扼杀小孩。13岁以前的小孩,在绘画上或任何文艺兴趣上不要多说,孩子要做就让他做,少啰嗦。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认可,他看到画作对比后沮丧时,就让他去沮丧,因为他第二天醒过来又好了,他有很顽强的动物本能,这时不需要家长去引导。
我对小孩的观点,第一,生命安全要注意。第二,不要生病,生病马上去看。此外什么都不用管。我从来没有管过我的女儿,她也很正常,很自立。
如何读懂艺术,正如陈丹青所说“除了偏见,还能是什么呢?而我读到的所有美术史,无非是被权力合法化的正版偏见。”这正是他通过《局部》这个节目传达的观念,但视频虽好,却不能随时捧在手中翻阅,好好体味其中深意。
为此,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陈丹青的《局部》纸质书,收藏本书至少有以下四大理由:
●独特的阅读体验:读书与影像不同,尤其是艺术书,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,想象力被充分打开——这套书既是随笔,又是艺术画册。一会跟着文字游览全世界的艺术长廊,一时又穿越时空,回到历史现场,直面灵感与思想碰撞的艺术瞬间。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,没有术语和理论,没有教条、远离陈词滥调,跟随陈丹青的艺术直觉,把程式化的教科书里学不到的审美补回来。
●时隔五年,内容全面增订:陈丹青精心修订三季节目讲稿及视频内容,补充近万字,甄选艺术史上千余幅“局部”。视频之外,纸质书的魅力无可替代,把“局部”的全部微妙、神奇、雄辩,尽收眼底。
●高级工艺,再现博物馆级质感:采用超感艺术纸印刷,高级涂布纸,区别于普通铜版纸,更贴近原作质感,更贴近画作原色,充满东方雅韵,将《局部》作为一本书,郑重交付读者。
在这套书中,可以看到陈丹青的创作心得。陈丹青曾说:“美术馆是我的大学,我至今尚未毕业”。而他的这部《局部》,也称得上是一座家中必不可少的“纸上美术馆”。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。
▍延伸阅读